教學科研
攝影圖片
漢服社校園活動04-23
漢服社漢服展示2017年04-23
周山校區東西花園03-17
周山校區圖書閱覽區03-17
周山校區春季綠柳紅李03-17
陜西路校區風光(二)05-30
周山校區運動場地05-29
教育,從家庭開始——在新東方教育論壇上的講話
今天來到新東方家庭教育高峰論壇讓我很感動,因為那么多的人對家庭教育非常關注。前不久俞敏洪參加了我們組織的“新教育國際高峰論壇”,當時跟他說,投桃報李,”新東方第五屆家庭教育高峰論壇”我一定來。
教育,從家庭開始,講講我的幾個觀點。主要是三個主題:第一,家庭是最容易出錯的地方;第二,父母是最容易犯錯的老師;第三,閱讀是最容易忽視的事情。
家庭是最容易出錯的地方
首先,家庭對人生來說非常重要,因為我們所有的人都是從家庭港灣開始的。作為人生來說,有四個最重要的場所:第一個場所就是在母親的子宮里,在那里吸收母親的營養,感受母體的氣息,通過母親來感受外部世界的變化,所以說家庭教育實際上從母親的子宮里面就開始了;第二個場所是家庭。來到世界的第一聲啼哭,這是人生的第一個獨立宣言,因為宣告他作為一個人來到了這個世界上,這個時候他和外部世界的交流,主要是通過家庭、父母來進行的。因此家庭是對于人生是非常重要的,是離開母體以后一個非常重要的場所;第三個就是教室。因為學校太大了,對于大部分的孩子,主要是在教室里面。我們要締造完美的教室,在教室里面有沒有親密的人際關系,能不能健康成長。教室也好,學校也好,畢竟大部分的時間還要回到家庭,大部分的時間還是在家庭;離開學校后工作了,走進了職場,這是人生的第四個場所。在職場里面要拼搏、要晉升,有很多事情要處理。但是,職場里面累了,回到家還可以傾訴。所以,家庭是人生永遠離不開的一個場所,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港灣,最溫馨的一個港灣。人生從這里出發,人生將回到這里。
第二,童年的秘密還遠遠沒有被發現。我們知道,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上,從來沒有把兒童當人來看,包括到今天,我們依然很多人還沒有把兒童當人來看。真正的發現兒童、把兒童當人來看待是從文藝復興以后。自從有了《聯合國兒童權利宣言》,規定我們必須要尊重兒童、愛兒童。但有了兒童宣言,我們就真正把兒童當兒童了嗎?也沒有,更不要說把他當獨立的人了。
為什么兒童的秘密沒有被發現?如果被發現了的話,我們的教育不會如此。心理學家就講大腦是一個黑匣子,其實兒童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黑匣子。對兒童的喜怒哀樂,對兒童情感的形成、習慣的形成,兒童時期對人生一生具有什么樣的意義,我們并不是很清楚,科學研究還沒有到達能夠揭示兒童秘密的時代,因為這個時代是伴隨著生理學、生物學、人類學、心理學和教育科學的成熟才能達到的。所以有人質疑,教育學根本不是一門科學。的確如此,教育還沒有成為真正的一門科學,因為教育科學的兩大基礎——生命學和心理學還沒有成熟,而現在是生命科學的時代。再過100年,也許不要這么長時間,那個時候也許可以真正走進兒童,揭開兒童的秘密。
托爾斯泰曾經說,孩子自出生到5歲的這段年齡期內,在他的智慧、情感、意志和性格諸方面從周圍世界中所攝取的,要比他從5歲到一生終了所攝取的多許多倍。這就說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說明了5歲前家庭教育的意義。
馬卡連柯說5歲時成為什么樣的人,將來也就是那樣一個人。中國有一句老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就是這個意思。
第三,家庭是真正的人誕生的搖籃。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時期,不是對未來生活的準備時期,而是真正的、光彩奪目的一段獨特的、不可再現的生活。今天的孩子,將來會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這里起決定作用的是他的童年,童年時期有誰攜手帶路,周圍世界哪些東西進入了他的頭腦和心靈。蘇霍姆林斯基在《育人三部曲》中說:人的性格、思維、語言都在學齡前和學齡初期形成。童年本身就是人非常重要的時期,人的任何一個時期都不是僅僅為今后一個時期做準備的,童年本身對人來說具有特別的意義。因為孩子進學校以前,其認知風格、行為習慣、情感態度甚至于價值,都已經初步形成了。那么,學校只是做改造的作用,學校只是做進一步校正的作用,進一步幫助他成長的作用。所以家庭對孩子真正人的形成是很關鍵的。
第四,家庭之路充滿著無證駕駛的“司機”。開車我們考得很嚴,要考駕照,沒有駕照不能開車,抓到要罰款。然而,做父母不要證就可以做父母了。實際上,做父母比開車要復雜100倍、1000倍!真正一個父母大學學習四年,我想也不為多。一個孩子的方方面面,從生理到心理到養育方式,一個孩子怎么樣和父母親互動、交往,是一門大學問。但是,我們竟然不需要接受任何培訓就可以做父母了,行使父母的權利,我覺得這是不公平的。我一直憧憬著,以后父母有孩子,要先到我們這里來領一個家庭教育證書,經過我們的培訓認證。如果一個國家無證駕駛的“司機”充斥在我們的國土上,這個國家一定是危險的,因為這些孩子不知道今后會走向哪兒。所以,我們一定要讓這樣的“司機”減少到最少的范圍內。
我非常敬佩俞敏洪先生,每年拿出幾百萬支持家庭教育的研究和推廣,讓全社會所有的父母都有機會得到最可靠的最科學的資訊和最有效的幫助。
第五,家庭教育方向不一致使兒童無所適從。家庭教育一個很大的問題和前面一個觀點是有聯系的,因為父母不一樣,父母和爺爺奶奶不一樣,現在是一個孩子有一對父母,有四個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甚至于還有更年長的人,他們整個教育方向經常不一致。而且,事實上現在我們的學校功能在弱化,因為學校里面盯住的就是分數,關注的就是考試成績。學校的競爭、好學校、差學校的標志就是你考上幾個北大、清華,就是你的分數。所以,學校本身的功能弱化了。如果家庭教育的功能再不強化,那么,這個社會和孩子就真的很危險。
父母是最容易犯錯的老師
第一,父母影響著孩子一生的發展。事實上,和前面講的觀點是一致的,因為大部分父母都沒有接受過科學的訓練、科學的育兒知識的培訓,所以他們很容易犯錯。父母是影響孩子一生最重要的人,在人的一生的影響中,如孩子在寫作文的時候,我們在回憶自己一生成長的時候,能看到真正能夠影響我們的人是父母。
哈巴特曾經說過,一個父親,勝過一百個校長。作為父母,我覺得在其整個人生的歷程當中,成為父母是他成年階段最具挑戰性、最復雜的工作,也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事。人生有兩次真正長大的機會,一次是成為父親,一次是失去父親。成為父親,開始你對家庭肩負責任,對未來挑起重擔;失去父親以后,你所依賴的人走了,你的擔子更重了。所以,對于男人來說,這是生命當中很重要的機會。作為父母來說,對于孩子的影響是非常之大。所以,父母你不教育孩子,孩子會變壞,所以叫“養不教,父之過”。如果你用錯誤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會變得更壞。所以,用正確的方法教育孩子是非常關鍵的。很多父母親都以為教育不是他們的事,父母的事情就是讓孩子吃好穿好,身體健康,教育是學校的事情。我到很多學校去,對于一年級的孩子,父母給老師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孩子就拜托給你了”,意味著跟我沒有關系了,孩子出了事都是你的事,不是我的事。而在臺灣還有一個儀式,父母把孩子交給學校時要舉行儀式,這是責任的轉移儀式,意味著過去是我的責任,現在是你的責任了。我在臺灣的學校里面親眼看到他們舉行這樣的儀式。事實上,無論孩子在哪里,總是離不開父母的影響和父母的教育,包括在餐桌上的每一句話,包括在家庭的每一個身影,孩子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都會折射在他的心里上。所以,優秀的孩子成為優秀人才的背后總能夠找到溫馨和諧家庭的影子,同樣,一個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能從家庭當中找到某些沖突和矛盾的因素。
父母和孩子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當孩子和父母無話可說,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就很難。
第二,父母易犯的錯誤:望子成龍的過高期望值第一個就是望子成龍。望子成龍沒有什么不好,哪個父母不這樣?我們所有的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有他存在的理由,但是所有的孩子都是不一樣的。然而,現在我們的教育用同一個標準,即哈佛的標準、北大的標準、清華的標準,分數的標準,事實上這個方向就錯了。應該讓孩子成為他自己,只有成為他自己,他才能生活得幸福,潛能才能得到發揮。很多父母親就是用唯一的標準、唯一的分數“壓榨”孩子,最后,孩子生活中留下的只有悲傷。
人的智力是有缺陷的,真正的天才是5%,真正的白癡也是5%,大部分的人蕓蕓眾生都在這個缺陷里面。所以,父母要知道孩子最喜歡什么,最合適什么,這才是最重要的。有人說,他喜歡掃垃圾,你讓他掃垃圾嗎?他喜歡開卡車,你讓他開卡車嗎?的確,現在我們的收入分配還不合理,我們的人事制度還不合理,今后總有一天要改變的。在北歐,在一些發達國家,一個好的技術工人同樣可以生活得很好,生活的品質跟部長沒有什么區別,同樣得到社會的尊重,這是整個社會的問題,也不能完全把社會的問題怪在家長的身上。但是,孩子是有差別的,你一定要知道,你不能讓你的孩子和班上第一名的孩子一定要一樣。第一名永遠只有一個,你做到第一了,人家就做不到,最后幾十個人就拼第一,那不是在互相殘殺嗎?你做語文考試第一名,我做體育的第一名,他做數學的第一名、做踢球的第一名……讓每個人都有第一名做不是很好嗎?為什么都要爭搶唯一的分數“第一名”呢?
第三,父母易犯的錯誤:重智輕德的功利化,現在我們就是一卷遮百丑。只要分數好,其他都可以做手腳。在家里只要孩子考的分數好,家里的獎勵就來了,甚至于告訴孩子不要把自己的學習方法教給其他的孩子,不要把自己的好書借給其他的孩子。這樣,孩子漸漸地變得越來越自私,越來越只關注自己,甚至對家人都不關注。這樣的孩子能走多遠呢?如果教育不關注人的品格發展,這樣的教育肯定走不遠,這也是我們當今教育很大的危機所在。
第四,父母易犯的錯誤:寵愛或冷漠的兩種極端。一種是過度寵愛、過度關心、過度照顧,造成了很多長不大的孩子。
第五,好父母應該跟孩子一起成長。現在大多數的父母在離開學校走上社會,成為父母以后,往往再也沒有成長的動力了,因為覺得自己在職場已經夠累了,回到家里又要做家務,又要忙各種事情,沒有精力和孩子一起成長,而這樣恰恰使孩子無法成長。父母可以打麻將,孩子稍微玩一會兒游戲也不行。如果父母親不和孩子一起成長,孩子一定是走不遠的,因為大部分的孩子回到家里,除了完成學校的作業以外,實際上是需要和父母進行交流的。7月份,我們在山東淄博召開了“新教育國際高峰大會論壇”,這個大會上有一個企業家講了他自己的故事,我很感動。他說,朱老師,新教育的理念就是要求親子共閱。我們的孩子的老師要求我們每天晚上必須要給孩子講故事,以前我每天晚上不到11點不回家,現在我的孩子到了這個閱讀班以后,我每天晚上8點鐘必須回家。干什么?講故事給孩子聽。只有你給孩子播下善良的種子,經過漫長的歲月,這個種子才能發芽,播種什么才能收獲什么。所以,我們現在必須給孩子要播種善良、播種智慧。這個企業家真的讓我們非常感動。父母和孩子,五年的時間一起共讀165本書,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好父母不應把教育孩子當做是枯燥的責任和義務,而應該當做是自己人生的一種樂趣、一種享受、一種富足。只有享受教育的人,才能演繹教育的精彩。更重要的是,童年時代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關鍵的,對于父母來說,怎么走進童年,怎么走進孩子,是最需要關心的。要進入童年這個神秘之宮,就必須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一個孩子。只有這樣,孩子們才不會把父母當成一個偶然闖進他們那個童話世界之門的人。
閱讀是最容易被忽視的事情
俞敏洪推薦我一本書《我的閱讀觀》,對閱讀問題講得比較透徹。包括改變從閱讀開始、一個人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沒有真正的教育、一個聰明的城市才是一個美麗的城市、共同生活。大家可以去看。
第一,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閱讀為什么重要?很多人都很關注自己身體的發育和增長,當然身體很重要,因為沒有身體哪來精神呢?但是很多人都以為身體成長了,精神自然就會成長,事實完全不是如此。身體的成長最初在子宮,出生后來到學校,學校用教科書的方式進行教育。那么精神的成長呢?精神的成長靠什么?精神的成長是不可能遺傳的。身體的成長遺傳起著很大的作用,一個人身體的骨架甚至于一些疾病,都可能通過父母的基因來遺傳,但是基因其實是很難遺傳的,否則科學家的孩子就都是科學家了。精神的成長每一個個體都要重復他們祖先的故事,也就是說,你們祖先的精神是怎么成長起來的,你只有讀孔子、孟子、老子、達芬奇、米開朗琪羅等等,才能和先秦的思想家對話,才能和文藝復興的大師們進行交流,才能得到他們思想的精髓,任何一個高峰,你只有攀過了才能擁有。讀書也是如此,家里的書再多,偉大的思想在哪里?人類幾千年偉大的思想和智慧在哪里?不在你的頭腦里面,在最偉大的著作里面,在你家的圖書架子里面,在圖書館里面。但是,當你不讀它的時候,那些東西就是廢紙;只有你讀它的時候,你才能真正擁有它。所以,沒有閱讀是不可能有心靈精神的成長,不可能有人精神的發育。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是它可以改變人生的寬度和厚度;閱讀不能改變我們的長相,但是可以改變我們的氣質和品位。所以,閱讀對個體來說實在是非常重要。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中國知識分子追求的境界。游歷考察很重要,但是如果沒有閱讀,那游歷、考察都會大打折扣。前不久于丹做了一個講演,讓我做評論,我評論的時候說:一個人的世界有多大?其實一個人的世界到底有多大,就是這兩個問題:一個是讀萬卷書;一個是行萬里路。但是,讀萬卷書是行萬里路的重要的前提。觀評、上網算不算讀書?我說不一樣,觀評和讀書有差別。
第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閱讀不是個體的行為,閱讀和民族是有關系的。大家看看這里的“猶太人的故事”。有人說改變世界的有五個猶太人:羅西、耶穌、馬克思、愛因斯坦和弗洛伊德,全美100多名諾貝爾獎得主,猶太人占一半,不僅僅是在文學領域,還有和平獎。一個民族的精神力量取決于閱讀的力量。所以,閱讀對一個民族來講,我覺得非常重要。我們一直在呼吁,要建立閱讀節,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核心價值,包括十八大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建立共同的精神家園,從哪里來?從閱讀中來。當一個民族擁有共同思想和財富的時候,才能真正形成共同的價值。
第三,把最美好的東西給最美麗的童年,這也是我經常為學校題詞的一句話。因為我一直認為無論是家庭也好,無論是學校也好,應該成為會聚美好事物的中心,應該把最美好的東西給最美麗的童年。最美麗的東西是什么呢?我覺得是閱讀,圖書是最美好的東西。學校教育相當于母親的母乳,是最安全的、最營養的,是為我們整個精神奠基的,所以,我們一直在選擇最適合孩子讀的書。
第四,不做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不少家庭貌合神離。什么叫貌合神離?就是看起來在一個屋檐下,吃的是一鍋飯,但是精神上面沒有走到一起。精神上沒有走到一起,生活在不同的語言里,就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上。共讀一本書,就是創造并擁有共同的語言和密碼。所以,閱讀不僅僅是孩子的事情,只有親子共讀才能取得最好的成績,父母之間、父子之間,應該說通過共同閱讀才能真正擁有共同生活。
第五,童書的價值遠遠沒有被認識。人的一生都是圍繞童年展開的。童年見識真、善、美越多,他心中的真、善、美越多,他就會成為真、善、美的人。那真、善、美在哪里呢?它就在童書里。我是不贊成用“家長”這個概念的,我主張用“父母”,因為這個概念感覺更加平等,因為父母親和孩子是平等交流的,沒有大和小。而且只有父母變成孩子才能教育孩子,所以這個時候更不能用“家長”這個概念。人生前14年讀的書,對人一生具有重要的影響,這是很多作家、心理學家都有充分認識的。當然,童書的價值遠遠還沒有被認識。
對兒童來說分成四種類型:既不愛讀教科書,也不愛讀課外學,這個肯定是愚昧無知的;既愛教科書又愛課外書,必然發展潛力巨大;還有只讀教科書不讀課外書;最后一種不愛教科書只愛課外書,也許成績不理想,但是還是有希望的。
2011年11月,新父母研究所在北京成立。以新父母學校、螢火蟲親子共讀等公益項目為依托推進家庭新教育。目前已在30多個城市建立“新教育螢火蟲”工作站,惠及百萬父母
歡迎大家參加我們在全國各地的“新教育螢火蟲”工作站,成為義工,成為我們的故事媽媽、故事爸爸,幫助更多的父母一起成長。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