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科研
攝影圖片
漢服社校園活動04-23
漢服社漢服展示2017年04-23
周山校區東西花園03-17
周山校區圖書閱覽區03-17
周山校區春季綠柳紅李03-17
陜西路校區風光(二)05-30
周山校區運動場地05-29
每天學習的家長也不一定是好家長
很多家長經常問這樣一個問題:為了孩子的教育,家庭教育方面的書也看了一些,專家的課也聽了不少,但面對孩子出現的問題,還是束手無策,對于怎樣教育好孩子,還是迷茫困惑。(鄭委老師:這個問題問得太好了,是家長們普遍問的問題!)
回顧自己走過的路,體會到在學習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出現這樣的困惑原因還是出自學習者。大多數家長都是在自己孩子出了問題時才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而開始學習的,(鄭委老師:關鍵點!如果不出問題就開始學會規避很多問題,哎~,但這樣的家長太少了)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改變孩子。這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的觀念。(鄭委老師:關鍵點!學習的目的是改變自己,而不是解決孩子問題!)孩子出現問題,如果是由于不當的家庭教育引起的,問題在家長,是家長缺少家教知識,教育素養不高,教育方法不當。所以如果學習家庭教育的不是為了對付孩子,而不是應該自己,這就是方向性弄反了。
其次,孩子問題的出現不是短時間內形成的,它已經累積、潛伏了好長時間,在什么時候爆發只是個必然中的偶然。最近通過學習家庭排列方面的課程,更能深刻感覺到這一點。我們成人出現的許多心理問題,大多都有早年家庭影響的影子。記得心理學家楊鳳池在講座中說過這樣一句話:教育孩子從哪里錯的還要從哪里改,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可能縮短這個過程,但不會減少環節。還有,糾正不良的認知和行為習慣要比培養新的難上好多倍。因此,任何急功近利的想法在教育上是注定要失敗的。(鄭委老師:這句話應該鐫刻在每一位想通過“改變自己”從而“改變孩子”的“學習型家長”的筆記本扉頁上!)
另外,任何的理論和經驗都是來自實踐中個案的總結,不是萬能的定理公式,是不能套用的。如果忽視孩子的個體差異去套用學到的知識,則會感慨“知識失靈”。知識本來就是無用的,如果不能科學合理運用的話。(鄭委老師:能講的都是共性,能做的都是個性,每個家庭和孩子的問題都是個性的,如果把共性運用在個性上,結果可能適得其反,只想學習方法的家長是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的,在方法之前是“觀念”、“信念”、“原則”,在方法之后是“應用(行動)”、“調整”和“堅持”)
還有,孩子的改變是一個微妙而復雜的過程,我們看不到并不一定是沒有起變化。(鄭委老師:學員管霞給我的啟發:孩子的自我教育是一個類似于化學反應的復雜過程。正如買回家的香蕉,從生到熟,要經歷一個內部的化學質變的過程。我們對著香蕉說再多的“熟吧!熟吧!快熟吧!”,也只能說說而已,最后還得由香蕉內部起作用。孩子最需要的不是說教,二是一個寬松的自我教育的環境。)
怎樣才能使學習家庭教育知識管用呢?
第一,要把提高自己的家庭教育素養作為學習的目的。(鄭委老師:就是改變自己為核心目的)
一位母親對我說:我感謝我的孩子,在伴隨他成長的過程中,我看到了一面鏡子,在這面鏡子的映照下,我看到了自己的問題,孩子身上放大了我的問題,也提示了我很多正面問題和改善自己的方式,我在教育他,更是在教育自己。
教育孩子的過程,就是教育我們自己的過程。這一點,我也有很深刻的體會。作為一名教師,在學習家庭教育之前,自我感覺懂得許多教育理論,但學習家庭教育后,反思以前的教育孩子的經歷,感覺到很多的過錯。人的智慧來自兩個途徑,一是感悟,二是反思。我們要通過學習,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控制自己,教育者對自己過錯的反思態度會極大地影響被教育者。(鄭委老師:家長們還記得“德”嗎?在做任何事之前提醒,做任何事之后反省,我們是否傷害和妨礙社會、集體、他人和自己)
我感覺,作為家長,如果能做到兩點,教育孩子就不會煩惱。首先是做好自己,同時要尊重孩子。
要教育好孩子就要先做好自己,家長永遠是孩子最好的榜樣;要教育好孩子就要懂得孩子成長規律的,知道什么時候該做什么:要教育好孩子就要學習科學藝術的方法,任何問題至少有三種以上的解決辦法。
養孩子就像種莊稼,莊稼長得不好,農民總是會想水澆多了還是少了,肥料不足還是過了,地太硬了還是太松了,單單不埋怨莊稼。教育孩子是不是也應該這樣想呢?(鄭委老師:孩子出問題的了,你不應該去想“莊稼有問題”,你應該思考“農民”有種莊稼的水平嗎?給的精神“肥料”充足了嗎?莊稼的種植“環境”出問題了嗎?)
第二,要把學習的過程變為內化的過程,“悟”字當頭,循序漸進。
教育更是一個要求悟性極高的活動。如果讓家長學習家庭教育只掌握一個字,那就是“悟”字。悟是學習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實踐的唯一門徑,除此之外,別無他法。悟教育規律、悟教育原理、悟自己的孩子、悟教育方法,學會遷移。在應用中不斷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悟就是把教育真理同自己教育孩子的實踐相結合的過程。
學習家庭教育后,有不少家長來咨詢孩子教育的煩惱與困惑。開始,我總是盡我所能,告訴他們怎么培養孩子的習慣,怎么引導孩子的興趣,怎么和孩子交流等等,有些家長當時如獲至寶,認為很有用。但過不了多久,就又回來了,“你說的方法感覺很好,但怎么用不上呢?”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和思考,我明白了,就像我們家長不能代替孩子成長一樣,再高明的指導師也不能代替家長的成長。好的指導師應該引導家長自己去學習、分析、思考、實踐,自己明白應該怎么去做,而不是告訴他應該怎么去做。“好為人師”是教育者的大忌,也是指導師的大忌。(鄭委老師:張老師用了幾年的時間“悟”出了這樣的道理,記住“只有體驗才有經驗”,這句話可以作為指導師培訓時提醒指導師的內容。)
第三,要懂得“適合的才是最好的”這個道理
我想很多人都聽說過《祖孫買驢》的故事。
從前,爺爺帶孫兒去市場,買到一頭小毛驢。回家的時候,先是爺爺騎著毛驢,孫兒跟在后頭走。走了一段路后,遇上一群婦女。婦女就指責爺爺,說他不關心小孩,大人騎驢讓小孩走路,不像話。爺爺聽了感覺有理,就立即下來,改讓孫兒騎驢,自己跟在后頭走。又走了一段路,遇上一群老年人。老人指著小孩罵,這小子真不孝,年紀輕輕的騎著驢,讓老人走路。孫兒聽了覺得有理,就叫爺爺上來一起騎。兩人又走了一段路,遇上一群養驢人,養驢人指著祖孫二人說:“這么小的毛驢,兩個人騎著走,太狠心了,這驢兒肯定會累死的。”祖孫二人聽了想想也是,索性兩人都下來牽著驢走。途中又遇上一群年輕小伙子,青年人指著兩人風趣地說:“你們兩個傻瓜,有驢不騎,真是笑話。”祖孫二人聽了覺得也有道理。但是,他們的處境很困難:爺爺騎驢有人責備,孫兒騎驢有人指責,兩人都騎有人非議,兩個都不騎又有人取笑。所有的選擇似乎都不妥當。剩下的唯一選擇就是兩個人抬著驢走。他們也這么做了。結果在經過一座獨木橋時,兩個人不小心把驢掉在溪溝里摔死了。
現在流行的家教理論,成功的個案,也真可謂“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了。外國的,中國的,古代的,現代的,雖然大多有共同的東西,但針鋒相對的觀點確實不少。我理解,任何一種理論都是有道理的,因為它們研究個案的背景是不同的,角度是不一樣的,結論當然就會不一樣了。如果我們被這些“綁架”了,就像故事中的祖孫一樣,寸步難行了。(鄭委老師:所有的理論和成功的個案都是相通的,千萬不能生搬硬套,理論和個案都是讓家長悟出一個字——“愛”,教會家長兩個字——“信念”,讓家長實踐兩個詞“德行”和“責任”,告訴家長一句話“想讓孩子改,自己先要變”)
教育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活動,尤其是家庭教育。如果你生搬硬套,總是套用別人教育孩子的方法來教育你的孩子,是很難行得通的。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龍生九子九子不同。人體有異,千差萬別,教育一定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適合別人孩子的方法不一定適合你的孩子。這也是許多家長為什么看了很多書卻仍然不會教育孩子的真正原因。(鄭委老師:學習過的家長“行知合一原則”中的“法財侶地”!)
第四,要學會等待。
很多家長學習家庭教育帶有很強的功利性,非要短時間看到孩子身上變化的效果。在這種浮躁的心態下,很難真正改變自己,也很難做到靜心去悟,選擇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就更難了。。(鄭委老師:戒——定——慧,停掉錯誤的教子方法之后,心回靜,靜才能生智慧,家長學習核心是要“先心靜”,這是基本功,怎么做到呢?——去掉功利性“只管修行,不問前程”。也就是說“關注過程的進步,而不要索要結果”)
曾看過一個叉手游戲:伸直雙臂,兩手十指自然交叉,看是右手拇指壓著左手拇指還是左手拇指壓著右手拇指。重復動作,但必須改變拇指交叉的順序。然后讓參與者談自己的心理體驗。幾乎所有的參與者都異口同聲地說,改變交叉的姿勢后感覺很不舒服。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什么?那就是改變一個人的習慣很難!教育,是一項慢的藝術,歸根到底是一個改變人的習慣的過程。這個對人的培養過程必定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是一個需要用耐心等待的過程。
《西游記》中,孫悟空幾次氣憤地提出,自己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把經拿回來,不就行了嗎?能行嗎?絕對不能!用今天的話來說,取經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唐僧及四個徒弟的成長過程,沒有九九八十一難的考驗和磨練,也就不可能有正果的修成;其實,佛祖看重的不是那些經書,而正是取經的過程。(鄭委老師:經典!)
如果沒有母親無限期望的等待,就不可能有愛迪生的發明;如果沒有文王充滿信任的等待,也就沒有姜尚垂釣的美談。我們的孩子每天都在變化中,只是可能我們沒有感覺到。
學會等待,需要擁有一個寬容的心態和寬廣的胸懷,只有這樣的胸懷才能創造性地包容和化解一切矛盾。善于等待的家長,是智慧的家長。
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